close

成果海報完成啦!

玄奘大學小教學卓越計畫102學年度學期讀書會成果海報

讀書會名稱

論文達陣ABC

宗旨與特色

本會特色為透過同儕共同討論書籍及文獻,協助成員實際論文的撰寫,同時透過不定期聚會外,並利用網路Skype每週一次的討論,敦促參與同儕的進度,經過每週的不斷的累積,達成參與同學自訂的進度,完成最後碩士論文的口試或是論文計畫書的提出。

      

呂翊庭、周筠芷、張捷堯、崔敬茹、蔡旻珊、馮子健

 

研讀主題

/典籍

1.論文就是要這樣寫  張芳全  著  心理出版社  (2013版) 

2.論文寫作手冊  張慶勳  著  心理出版社  (2010增訂四版)

以上書籍的選擇為對論文方向與撰寫有全盤的概念,並能夠熟悉參考文獻的蒐集方法。

3.統計就是要這樣跑 張方全 著 心理出版社 (2013版)

4.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 吳明隆、涂金堂 著 五南出版社 (2012)

5.其他統計相關參考網站如:研究生2.0 http://newgenerationresearcher.blogspot.tw/2010/10/blog-post_30.html

以上為論文撰寫常會使用到的統計觀念,以及SPSS軟體的實際應用教授。

6.個人論文相關文獻選讀,參考網站: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華藝獻上圖書館、EBSCOhost Web等線上資源。

 

進行方式

1.規劃每週一晚上9:00~11:00使用Skype連線,報告個人進度,並針對個人進度最多之同儕進行個別內容之討論。

2.3/6、3/12、3/19、3/26、4/2星期三下午1:00~3:00進行五次的聚會討論,目標為報告個人的進度,及針對上次會議所需修改部分的討論做修正後的報告。

讀書會研讀摘要與心得精華

★翊庭於量表上的研究與發現,目前已確定量表工具:

  反芻量表的內容,除了了解過去國內研究生在使用該量表時對因素的反應項目,究竟是reflection(R)深思反省或是blooding(B)苦惱自責。發現不同研究者顯現的特性不同,除了文化的可能、內容不穩定(因不同研究對象),甚至是翻譯上語態內容的影響。Treynor & Nolen-Hoeksema (2003)的10題版本是原先其中的22題版本中,包含有Reflection、Brooding和Depression-Related等三種向度的題目,其中刪除了Depression-Related的題目後剩下10題就是短版的題目,這個版本是國內研究者多數使用的版本(周嘉娸,2008)。

     而同樣的,如信中的附件和上面的附表所示,國外研究者Whitmer & Gotlib(2011)的研究則將Ruminative Response Styles(RRS)內容進一步分析並另新增一題取代第五題,原因是該量表在憂鬱患者、憂鬱緩解者以及一般族群作分組檢驗,發現在一般民眾是表現良好,但是緩解患者和憂鬱患者,該第五題表現較不理想。另新增一題取代原第五題後,並與其他9題作因素分析,而到在一般組和憂鬱緩解組有較佳的結果。

    之前因為研究對象是大學生和過去原量表的發表者的研究對象為社區民眾等同樣來自一般民眾的相似特性,原Treynor(2003): 較多人使用,有比較的基礎(國內、國外皆有使用),有憂鬱症及自殺意念的相關研究。新Whitmer(2011): 就先前版本作內容的因素分析,目前使用者不多,只要該作者使用相關研究(憂鬱症),就原量表擴充可能適用的研究對象。

 

★筠芷之前思考曾遇到瓶頸,但後來同儕與指導老師的協助,目前已有突破:

最近又有點開始鬼打牆的狀態,思考有點打結,我想要研究主要問題及目的大概是這樣:

1.欲更清楚的瞭解社交焦慮表徵背後所隱含的內在人際動機(社交焦慮表徵跟內在人際動機之間的關聯)

2.內在人際動機不同的人,是否會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去處理社會焦慮的問題(因應策略的選擇跟內在人際動機之間的關聯)

3.因應策略的效果有效與否,取決於此策略是否有效的滿足個體內在的人際動機

關於因應策略效果的測量

思考方向-a.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的測量(滿意度/幸福感越高,表示個體因應結果越好) b.社交焦慮程度或影響程度下降(社交焦慮表徵造成的困擾越小,代表因應結果越好)

  -換個角度來說,目前屬於中度或低度社交焦慮的人,相對於高社交焦慮者其所採用的因應策略是較為有效的?

 

★子健之前對於自己研究變項之間的關係曾有困惑,目前已有突破:

Baron and Kenny (1986) 指出,如果 IV(苦惱自責) 與 DV (憂鬱症狀)之間的關係很強,要用 mediation 解釋 IV 是如何影響 DV的;如果 IV 到 DV 之間的關係沒那麼強或是不一致,你可能會想要看 moderation,來看 IV 對 DV 的影響是不是受到其它變數的影響。所以我的「苦惱自責」式的反芻反應會透過較低的「後設認知覺察」影響「憂鬱症狀」而「深思反省」式的反芻反應會經過「後設認知覺察」的調節而與「憂鬱症狀」的關係減弱。

傾向使用反芻因應反應,似乎是一個脆弱性類特質因子(traitlike vulnerability factor)的證據描述……;後設認知覺察為一個認知風格型態、能力的描述…..,我們想要探討,個體的反芻反應是否透過個體較為低弱的後設認知覺察能力的中介,影響憂鬱的症狀;而過去對於「深思反省」與憂鬱症狀的研究,有時有顯著關係,有時關係微弱或不顯著,是否透過個體的後設認知覺察的能力調節了對於憂鬱的影響;若是真的是如Fresco (2007)所言,後設認知覺察果真是個體的一種能力,那麼在青少年的身上,這樣的的假設仍然成立,目前有關青少年反芻反應、後設認知覺察對於憂鬱的影響研究很少,也是本研究有興趣關注的族群。因此,最後我應該確立使用後設認知覺察與心智專注力覺察來作為反芻反應影響憂鬱症狀的調節變項,應該是可行的方向。

 

★總結

   讀書會成員都是差論文最後一道關卡就可以「學成歸國」,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每一個人的進度有快有慢,其中有許多的甘苦,常常是自己一個人孤軍面對,藉由這樣團體的討論與彼此加油打氣,有時可以解開自己一個思考的盲點並注入一些希望。

 

 

活動照片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ung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